段段讲知产丨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的专利风险与防范(企业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

前言

随着我国逐步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在民法典中确立了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重大法律原则,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对于研发和制造型企业而言,如何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管理工作融入产品研发过程中,对于提升自身专利管理水平、增加技术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亦关系到企业能否提前规避风险、将技术转化成收益等问题。

一、研发阶段的定义

目前,产品研发阶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基于不同的技术领域、讨论需求等,对研发阶段的划分也会略有区别。

为便于将研发行为与专利管理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本文将该阶段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规划和评审。此时,产品的概念和大致功能已经出现,但尚未对相关的技术模块作出划分。2、立项设计。架构、研发(IPR、律师等)进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确定产品涉及的各个模块,技术细节较之前更为翔实。3、研发与测试。已具有可实现各模块功能的技术方案,技术内容更为具体。如软件行业,此时的技术已落实到每一行代码中;在化工行业,产品制备的路线、小试的工艺参数已固定,反应器、控制器和换热器等设备的设计及选型工作亦已具备开展的条件。4、生产与采购。最后,研发从实验室走向工业规模,从demo做到具有商业化价值的产品。要投入生产,不可避免地也要从上游进行原材料等的采购,甚至借用第三方的场地进行放大实验和代工。

上述每个环节都会涉及大量的技术信息,面临内部人/物/场所等带来的管理风险和外部竞争对手/合作单位/NPE等带来的环境风险。

二、内外部风险解读

知道可能面临哪些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前布局、从而规避风险;理清自身的技术发展脉络、盘点已有的、正在开发的和可以开发的技术点,配合市场部门的规划,做好专利布局与挖掘工作,才能极大地将技术转化成收益。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研发阶段的场景,对企业可能遇到的内部管理风险与外部环境风险进行解读,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常见的内部管理风险包括:1. 因前期未做调研或者调研不充分而引发的重复研发、侵犯他人在先权利的风险。做好前期调研,是产品面市前的重点工作,尤其要做好产品自由实施分析(FTO),提前控制面市后的专利侵权风险。2. 因内部人员管理不当而引发的技术方案被提前公开、技术泄密以及知识产权权属纠纷等风险。根据2022年最高院知产庭新收民事二审实体案件的统计可知,权属纠纷的案件占比已经超过了10%,这种案件多见于员工跳槽后以个人或者新入职单位名义申请专利的场合,并且常常与侵害商业秘密(尤其是技术秘密)纠纷相伴相随,其审判需要深入到原单位、现单位,并且要对涉及的技术方案本身作审查判定,维权难度大、成本亦不低。

段段讲知产丨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的专利风险与防范(企业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

3. 因专利在宏观及微观上的布局不合理而引发的后续维权难甚至无法维权的风险。宏观布局是从产品出发,将产品中包含的不同技术方案提炼出来,经综合考虑申请主体、客体、时间、地域、竞争市场所处地位、申请类型等因素,形成多件专利对相关产品进行较为全面的保护。如因前期考虑不当,出现漏报或者迟报的情况,容易给后来者提供可乘之机,使其轻易绕过我方专利网,甚者还会通过抢申外围专利反过来钳制我方。微观布局主要指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的布局,如何确定必要技术特征从而确定独立权利要求中技术特征数量的下限?如何对非必要技术特征进行分类分级从而指导布署从属权利要求?如何把握保守技术秘密和满足说明书充分公开要求之间的平衡?诸如此类的问题,若不处理好,或将潜藏着专利被无效的风险,或将因保护范围过小使对方得以轻松规避。

常见的外部环境风险包括:1.因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引发的技术泄密、权属纠纷、收益分配纠纷等风险。比如在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技术转移转化或者引进、输出技术时,对研发成果的范围、交付方式等界定不明、知识产权权属划定不清、或者保密条款的约定模糊,或者在与OEM、ODM商合作过程中,忽略合作前以及合作完成后的保密工作等,都易埋下上述隐患。2.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专利侵权纠纷、侵害商业秘密诉讼以及核心技术人员流向竞争对手的风险。专利之争是市场之争,也是人才之争。明线上的侵权纠纷易躲,暗线上技术人员的“被流动”风险难防。3.其他如NPE风险与宏观政策风险等。

三、防范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可以从平衡“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按照以下建议着手布局防范。

段段讲知产丨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的专利风险与防范(企业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

首先,在整体上,应当建立对内与对外保密管理体系。其中,对内管理包括对涉密人员、涉密文件/载体、涉密场所等的管理;对外管理包括做好员工的入职前背调与离职交接管理,在项目合作或者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过程中做好面向第三方的保密管理等。

其次,对于核心产品,应当从立项环节引入IPR或律师跟进排查侵权风险,同时做好专利挖掘与布局工作。具体的,在进行专利挖掘和布局时,第一步要做好产品本身的分析,即,产品所依托的现有技术有哪些?相关的应用场景是什么?针对的用户群体都有谁?产品的主打优势是什么?随后基于技术人员提供包括运行原理、图示说明、使用说明在内的技术资料,进一步理清产品本身包含的技术方案、存在的等同技术方案以及未来还可以拓展的技术方案,最后在微观撰写层面上,可以按照分析技术问题、归纳技术方案、确定技术主题、进行技术特征分级、按照技术特征等级依次布局从属权利要求的顺序做好权利保护范围的布局。

此外,企业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好地域层面的布局工作。第三,技术密集型企业还应当开展专利动态预警工作,搭建属于自己的专利数据库,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规避损失,将技术转化成收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8日 上午11:37
下一篇 2024年4月8日 上午11: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