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咨询:银行业科技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银行科技管理工作措施)

近年来,在监管政策密集落地、数字转型持续深化、资源投入提质增效、科技战略创新引领、自身管理精细化转型的多重背景下,银行业应围绕“精细管理、提质增效”为核心原则,全面推动自身科技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升级。

一、数字化转型监管政策分析

自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不断发布一系列银行业金融科技相关政策,尤其2021年后,对金融科技规划、数字化转型颁布一系列新政策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对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数字化顶层设计、业务创新、网络安全、跟踪评估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进一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明确强化金融科技治理顶层设计,构建循环内控机制,完善敏捷团队打造,健全规划运行监测机制。

2021年12月,《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保险业信息科技外包的管理,在外包治理、外包准入、监控评价等制定一系列管理要求与量化指标。

《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是银保监会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首份专门文件,在机制、方法等方面对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予以规范和指导。

二、破局之道银行业科技资源管理优化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银行业科技资源投入提质增效,提升科技体系精细化管理,促进科技对业务的赋能作用,银行可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投放决策体系、科技预算管控体系、需求准入管理体系、项目后评价体系,以实现科技资源投入决策科学化、资源分配管理精细化。

01、完善科技资源投放决策体系

一是加强计划制定统一性。各部门在每年四季度启动科技项目计划编制与科技预算编制,应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承接,组织业务部门、科技部门等开展业务访谈,围绕业务能力、科技能力、应用创新、基础技术能力等视角全面梳理现有科技资源与需求,识别并形成下一年度金融科技工作推进重点,加强计划制定的统一性与准确性。

二是完善计划编制流程。构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计划编制机制,由科技相关部门会同业务部门结合金融科技规划、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各部门业务发展规划、科技能力基础及技术创新趋势等多维度共同完善信息科技年度建设计划。

三是优化计划制定完整性。一方面需求部门在提出年度需求时,应结合自身业务战略与发展重点,进行需求整合,明确需求优先级,压降不明确需求,提升需求质量;另一方面,科技相关部门在制定年度需求计划时,应结合自身科技资源,明确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任务周期,以制定项目预算

02、加强科技预算管控体系

一是优化资源分配机制。需求部门根据战略规划确定年度重点任务,会同科技相关部门基于各项目历史实施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确定项目计划,进行预算编制,并结合科技资源投入效益最大化原则,合理整合需求,确定项目优先级和预算分配。

二是完善预算执行监控。一方面可建立项目资源监测机制,定期统计和分析项目资源使用情况,评估项目资源使用风险,评价项况,评价项目资源配置和调度的科学性、有效性,鼓励项目实施单位合理安排项目资源,提升资源质效。另一方面可完善建立项目成本报告机制,依据项目实施进度和技术人员实际投入情况,定期测算项目人力资源成本,并按照受益单位成本分摊比例进行成本分摊,形成业务板块、需求提出单位维度的项目成本数据。

三是深化预算执行监控分析。优化科技预算执行分析维度,对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进行项目预算执行分析,对预算的执行情况、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执行差异进行梳理分析,明确项目执行是否存在成本偏差与进度偏差情况,科技相关部门基于预算执行分析情况,会同项目管理团队制定改进建议与应对措施,以保证预算目标的达成,并对上期改进计划进行跟踪分析。

03、深化需求准入管理体系

一是提升需求质量。一方面,需求部门提出需求时,应加强部门内部审核,明确需求价值与项目目标,完善需求效益评估,识别战略性及重要的需求,基于业务发展战略,对板块或部门内需求进行统筹整合,落实需求统一收口管理。另一方面,可进一步优化需求分类,作为划分项目立项指标、项目优先级排序基础,如按照业务开发类、基础设施类的项目进行划分。

二是强化需求审核。一方面,各需求部门可在部门内部设置需求管控线,加强对部门内需求的审核,同时科技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需求质量的审核,细化需求质量管控要求。另一方面,应优化需求文件标准,构建差异化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明确项目必要性、目标、影响范围等要求,加强科技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评估。

三是完善评审标准。基于细化的立项文件模板,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评审职责,加强对项目目标与项目价值的评审,同时,针对重大战略需求设置专有的管理流程,在项目价值、目标、必要性、效益等方面明确的前提下,保障战略需求快速落地。

04、夯实项目后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后评价流程。可通过组建评价小组,由需求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科技部门、财务部门等人员共同参与项目后评价,分别针对目标达成情况、项目收益情况、项目管理情况开展项目后评价。

二是明晰后评价指标。进一步拓展项目后评价维度,以项目立项材料为依据,通过定量、定性结合分析的方式,纳入需求管理、项目管理、同业竞争力等指标,如项目效益指标:对项目效果、项目财务收益、项目非财务收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过程管理指标:对项目过程管理中的系统月报、质量指数、需求波动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三是构建结果应用机制。需求部门应当基于需求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项目回顾,通过后评价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和项目投资效益回报,通过后评价发现问题的项目,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组应按计划实施整改,并由后评价小组跟踪相关整改落实情况。并进一步建立项目后评价结果应用机制,一是定期向科技相关评审委员会汇报;二是基于后评价评分影响下年度需求优先级;三是基于项目收益情况影响下年度资源投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5日 上午9:53
下一篇 2024年1月15日 上午1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