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厦门市委宣传部举行“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工作成效和经验亮点。

第九场发布会

今天上午举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向阳主持,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洪全艺,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凌云出席并发布有关情况。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洪全艺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这十年来,市民政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多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三项主要职责,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过去的十年,是厦门民政事业飞速发展的十年。养老服务、社区治理、城乡社区“近邻”服务、殡葬改革等成为国家级试点。低保标准、社会组织数量、台胞社区融合水平等都位居全国前列,还有多项工作成为全省首创。

十年来 市民政局致力于

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累计支出救助资金超过10亿元,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标准持续提高。低保从每人每月390元提高到1005元,提高了2.6倍。特困人员、孤儿(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分别为每人每月1508元、2125元。三项标准均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在全国率先出台重残、重病和因学困难对象“单列低保”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救助一体化,率先将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确保各类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十年来 市民政局致力于

构建养老服务新格局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老年人在思明区深田社区乐邻服务站里,就近享受养老便利服务。

厦门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14%。全市目前拥有养老机构44家,养老床位16967张,分别是2012年的1.6倍和4.4倍。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5.7亿元,兴建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1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68个、农村幸福院147个、敬老餐厅40个、社区助餐点415个。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

通过“近邻+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了城乡居家养老全覆盖。我市率先在全国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

在全省率先落地运营首个高端养老服务项目,现有3个高端养老项目总投资达44亿元,可提供4300张高端养老床位。目前,我市已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新格局。

十年来 市民政局致力于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厦门模式”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购买社工服务进社区

成功实践的“三社联动”机制,让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者相互支撑、协调互动,实现1 1 1>3的加成效果。“图强样本”已经成为我市社区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

社区平台效应显著,配套齐全的综合服务设施,让居民就近享受老人日间照料、婴幼儿托育、残疾人康复、法律咨询、图书借阅等30多种公共服务,在家门口可以代办低保金申请、优抚对象核定、大病救助、失业登记、卫生防疫等业务。

建成全省第一家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已成立900多个社会组织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的作用,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出谋划策、献智出力。

目前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8841人、社工服务机构119家,两项数据均占全省近三分之一。他们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累计3.4亿元,实施项目1354个,服务对象涵盖留守和空巢老人、流动人口、残疾人、偏差行为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

十年来 市民政局始终

把群众的关切放在心上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集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新人

不断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行政许可审批服务的办理时限。行政许可“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100%,全程网上可办。刚刚上线的“智慧民政”平台,让市民用手机就可以享受各类民政服务。

厦门在全省率先打破户籍界限,实现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全市通办”“全省通办”,近4000对新人在居住地就近领证。

加大救助寻亲力度,累计投入专项经费近九千万元,救助4.4万人次,为3493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亲人。

十年来

市民政局通过民政窗口

辐射一种向善向上的能量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在公共场所为市民服务的志愿者

全市登记备案社会组织7629家,比2012年增加了2.3倍,在东西部协作、老区村帮扶、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市注册慈善组织66家,汇聚慈善款物近30亿元,新冠肺炎防疫款物2.4亿元,全部用于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助学救灾。

依法登记志愿服务组织66家。实名注册志愿者80.61万人,是2012年的2.4倍,这些志愿者活跃在助老扶幼、文明劝导、应急救援等各领域,让厦门这座城市更加温暖。

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在全省率先为无丧葬补助群众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连续15年举办免费骨灰集体撒海活动,白事简办、厚养薄葬已经蔚然成风。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方向,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特区建设增光添彩,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有答案了↓↓

厦门在2020年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今年又入选全国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请问张凌云副局长,近年来,厦门在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养老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直接关系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晚年幸福指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养老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厦工作期间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理念,以老年人为中心,就近配置各种养老服务资源,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近邻+养老”模式。厦门在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市民在思明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打乒乓球

一是夯实社区养老设施基础。编制《厦门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年)》,根据老年人口分布、内外交通、自然环境和服务半径等因素,就近设置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每百户家庭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近五年来市、区两级财政对养老服务事业共投入近6亿元,实现“区均建有一个社会福利中心、所有镇(街)均建有一个以上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所有村(居)均建有一个以上农村幸福院或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全覆盖目标。到目前为止,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近17000张,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超过40张,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

二是引入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办养老。引入高品质养老服务资源,泰康、太保、禾康等国内养老行业头部企业落地厦门。支持本地民办养老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养老机构质量,引导建发、象屿、国贸等大型国有企业深度介入养老行业,增加普惠性养老床位。按照平均每400位户籍老年人配备一名助老员的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近千名助老员入驻全市所有村居,开展入户寻访、建档立卡、关怀慰问等服务,并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和帮助。

三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每年免费组织骨干人才参加集训。出台养老服务人才奖励补助办法,吸引更多有学历、有能力的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为行业人才提供入职奖励、学历继续教育补助等5个奖补项目,其中仅职业技能等级提升奖励一项单人累计最高可达21万元。2021年我市选拔了5名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养老职业技能大赛,全部进入前8名并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3名选手还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了三等奖、优胜奖的好成绩。

四是创新智能化服务新模式。打造全市智慧民政一体化平台,建立养老大数据库,通过养老信息化指挥调度机制,把全市40万老年人的需求,和44家养老机构、660个服务站点、2300位服务人员的服务项目精准对接。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和智能化改造,帮助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足不出户获得长期照护。目前已建1400多张家庭养老床位,最近在开展试点阶段性评估考核,总结经验后,将在完善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

围绕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强化与养老密切相关的社区配套服务,丰富和完善社区“一刻钟养老生活圈”配置,推动“兜底线、促普惠、育市场”协同发展,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要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工作。想请问洪全艺局长,除了刚才介绍的持续提高低保标准外,是否还采取了其他措施?

社会救助是民政的重要职能,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政府履行民生托底职能的重要体现。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让保障水平更合理,对象筛选更精准、资金使用更高效,具体工作可以总结为四个度。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一是覆盖更有广度。我市稳步拓展社会救助保障范围,近3年低保保障人口年均增长10%以上。出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厦门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等20多份政策文件,明确计算家庭收入要扣除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和必要的就业成本,救助对象从“收入低”的绝对贫困人群向“支出高”的相对贫困人群拓展。打破传统的单一按户审核认定低保的模式,由普通型“家庭保”向重病重残特殊型“单人保”拓展。临时救助范围面向所有办理居住证人员,也就是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并将在本市工作、缴纳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患病的在校学生纳入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范围。截至目前,已累计审核社会救助申请八万多户次。

二是救助更有力度。优化保障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将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根据这一机制,今年对低保标准进行了大幅提升,从850元提高到1005元,目前的标准约占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的28.9%,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49.5%。同时,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牵头部门作用,不断提升困难群体的其他保障标准。如医保目录内自付费用的医疗救助比例,特困人员达到100%,低保对象达到95%。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从每户5万元提高到25万元,困难群众优先分配保障房。这些政策的落地,让我市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困难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三是识别更有精度。深化“互联网 社会救助”服务,在“i厦门”APP和网上办事大厅,开通救助申请“掌上办”“指尖办”功能。社会救助服务数据库接入住房、税务、证券、银行等部门的52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定期复核在保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人员信息,确保资金发放到个人账户,避免“漏保”和“错保”。运用大数据建立主动监测预警机制,对新排查出的困难群众,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核实,协助完成申请。实现申请对象“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有进有退”。目前通过预警排查并纳入低保的困难群众1249人,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主动发现、即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

四是帮扶更有温度。建立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疑难问题研判机制,定期开展近邻帮扶,上门解决疑难问题,平均每年有50多户经研判纳入低保边缘家庭。协同各级各部门开展联合救助,如市爱心办和民政局开展的“爱心厦门·圆梦助学”公益活动,已发放助学金138.29万元,惠及困难学子480余名。联合市财政局、医保局等部门全额资助低保对象购买“惠厦保”,惠及4万多人。我们还主动通过厦门市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向相关部门推送数据,让困难群众可以免申即享基本民生保障,目前已落实的包括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等,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救助质量成色更足、更有温度。

作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厦门市在基层治理领域取得了许多荣誉,想请问张凌云副局长,厦门社区治理工作十年来,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下步有什么打算?

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的好不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生活期间与社区居民结下深厚的邻里情,曾亲手书写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贺年卡寄赠邻居。十年来,厦门社区治理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等多项荣誉。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金安社区居民生活幸福

一是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顺利完成4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目前做到了所有村级党组织和自治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城乡基层党建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在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机制得到完善。在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统领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工作体系已经成熟。建立健全同驻共建机制,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让群众在社区“参与有渠道、诉求有人听、事情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二是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突出近邻服务利民便民惠民的实效,如期完成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社区综合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未成年人照料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智慧便民服务自助终端等基础设施普遍建立,社区便利店、各类电商等服务网点布局合理。“互联网 社区政务服务 社区商业服务”的“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基本形成。目前,全市533个城乡社区全部建立了综合服务站;城乡社区服务场所平均面积分别达到1156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

三是社区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率先在全国建立“4岗18级”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立健全招聘、身份、管理、使用、考核、待遇“六统一”制度,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被选拔和录用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骨干和相关行业的领军人物或专家。全市划分了4509个责任网格,共配备社区工作者超过1.1万人,他们已经成为基层服务群众的主力军,社区疫情防控的主心骨。

四是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从解决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身边小事入手,建立社区“民主议事厅”,落实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六要群众工作法”、“四议两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社区管理”、“社区建设”、再到“社区治理”,最终实现了“社区善治”的目标。

五是社区治理品牌示范效应进一步彰显。我们培育和打造了一系列社区治理品牌,像台胞融入示范社区、“国际安全社区”、民俗文创社区以及社区治理“微法典”、“小区管家”、“近邻”服务等,多次荣获全国社区治理领域的表彰。连续举办多年的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婚姻家庭论坛、孝亲节,拉近了厦台基层的交流,为两岸脉动开创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统筹谋划,加快落实近邻引领基层治理,力争在每个村(居)至少打造1个亮点项目。继续在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民主协商能力、安民防控能力、队伍综合能力上做文章,为全市居民打造更加和谐温馨美丽的幸福家园。

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想请问张凌云副局长,如何激发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7600余家。市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社会组织登记改革。

刚刚!厦门市民政局重要发布(民政局 厦门)

翔安区民政局举办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图源厦门民政)

一手抓培育扶持,健全社会组织体系。出台一系列文件,通过简化登记程序、给予经费扶持、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免费办公场所等措施,优化社会组织发展布局,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连续七年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给予经费扶持。加快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建设,夯实社会工作服务平台。目前我市社会组织门类丰富、覆盖面广、作用明显。

一手抓巡查监管,着力净化发展环境。开展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近年来,联合公安等部门执法检查50余次,取缔、劝散非法社会组织51家。分类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撤销52家,注销81家,列入异常名录231家,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隐患。完善日常监管,对社会组织进行“双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累计检查682家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财务监管,委托第三方对798家社会组织进行财务审计,出具整改通知书423份。持续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共减轻企业负担1600万元。

同时,我们还重视引导社会组织聚焦重大任务,聚力服务大局,积极参与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爱心厦门”建设等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一是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开展一系列社区近邻服务活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深化居民自治等方面有所作为。如,思明区镇海社区邻里互助促进会,作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有效整合、链接资源服务居民,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推动各级各相关部门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仅2021年,各级各部门投入8952万元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涉及项目301个。疫情期间,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还深入城乡社区,参与一线防疫。

二是积极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投入1195万元在36个农村社区开展了“五社联动”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益人群达到4.45万。近年来有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在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改善乡村环境、转变乡村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社会组织还积极参与对口帮扶甘肃临夏州、宁夏闽宁镇工作,援助款物合计超过2130万元,派出36名社会工作者到对口帮扶地区驻点。去年,26家社会组织因为贡献突出,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市泉水慈善基金会扶贫案例入选全国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

三是主动融入“爱心厦门”。发动全市社会组织慰问帮扶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2.6万人次,发放慰问金及慰问品2000多万元。70家社会组织倾资助学,捐赠的600多万元钱,用于每年资助500名困难家庭的高校在读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在同安封控期间协调社会力量,为疫区53名尿毒症患者搭建“血透转运”生命通道。42家社工机构、730名社会工作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心理疏导、入户探视、物资运送等服务。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继续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群众功能,立足动员社会力量、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在推动和激励社会组织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厦门日报记者:翁华鸿 摄影:黄少毅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图片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8日 上午9:40
下一篇 2023年1月8日 上午9: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