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切实发挥好科研经费的保障和激励作用(让科研经费更好为科研服务)

为了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发科研生产力,国家一直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科研体制方面进行改革。

7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工作。会议确定了简化预算编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加快项目经费拨付进度、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支持方式等多项具体措施。

要实现创新发展,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是做不到的。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持续加大对科研领域的经费投入。去年,在这一领域投入了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比上年提高了0.16个百分点;“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其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

持续加大的科研经费投入已经结出了硕果。在今天,我们自己的空间站正在太空运行;“天问一号”正在火星上漫步,将会取得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去年,成功实现了月表采样返回。这都是我们的硬核科技。

同时要看到的是,我们在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方面。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多项措施,就是针对短板有的放矢。比如审批环节过多过繁、条条框框束缚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人员在经费方面缺少充分的自主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科研经费监管还有待加强等。

纵观这些措施,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是发挥科研经费的保障作用,二是发挥科研经费的激励作用,这包括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激励作用。

保障作用重点要说的是保证基础科学领域的研发投入。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强调,要对基础研究类和人才类项目推行经费包干制,其中包括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可提高到60%。

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是个“冷灶”,这从国家对重点大学的科研经费投入方面就可见端倪。2019年,排在全国科研经费前列的高校中,工科为主的高校占比很大。该年度,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达到153亿元,而北京大学只有91亿元。这当然原因很多,但过去重应用、轻基础的思维方式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一点今后要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有所改善。

经费投入是硬核保障,对科研人员的软环境也需要跟上。科研成果都是由科研人员做出来的,对其工作条件、生活水准,甚至社会地位的保障也是重要方面。李克强总理在本月中旬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考察时强调,要激励科研人员有勇气、有耐心投身基础研究,推动交叉科学发展,更好发挥基金委重要作用,使宝贵资金更有效支持科学研究。

再就是要发挥科研经费的激励作用。激励包括两方面,一是近来强调的“揭榜挂帅”,按照国家确定的重点和范围,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科研团队和经费使用。二是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具体措施中就包括,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实行“预算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除特殊规定外,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由新型研发机构依法取得、自主决定转化及推广应用。

还需要强调的是,要加强对科研经费项目申报和使用过程的监管。增强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必须在符合国家大方向的前提下进行。过去出现过一些科研经费使用的乱象,除了在既定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违规套取科研经费之外,还有很多是在做一些无价值的所谓科研。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每年的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真正能实现转化的成果寥寥无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申报的科研项目是跟着别人走,进行狗尾续貂的操作,而不是尽力进行原创方面的研究。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度报告,在其资助的项目中仅有9.9%的项目选择了“突出原创”这个属性。如果连“突出原创”都不敢选择,大多数的这类研究就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总之,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相关措施是通过“放管服”改革的方式给科研经费“松绑”,从而赋予科研团队或项目组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使用权,这有利于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科研、出成果。但“松绑”并不是信马由缰,科研经费要花在刀刃上,要切实取得社会经济效果,科研人员也要把精力真正放在科研上,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9:14
下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9: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