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与措施)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与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示范校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其职责,确保学校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

2.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各级管理干部的行政执行能力和工作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使之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3.加强研究工作。学校各个系、部的负责人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充分理解高职教育理论,准确把握高职发展趋势,增强管理和指导的科学性。

(二)体制与制度保障

从1999年底开始,根据当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六年规划纲要》。2000年调整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工作规划》,2002年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成就初步显现,我校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制定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2-2007年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规划》。

1.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不断推进“精简、高效”的内部管理机构建设,建设“精干、高效”的教职工队伍,完善教育教学、行政、后勤保障、监督、责任追究等各项工作制度,细化管理人员的目标责任和管理权限,签订协议,层层落实,保证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建立责、权、利协调统一的管理体系,建立起科学的自我保障机制,调动和保护全校教职工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学校于1999年、2002年分别进行两轮校内全员聘任制改革,并于2005年完成了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确立了学校和教师之间的聘用合同关系,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的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教师合理流动,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初步形成,打破教师职务聘任终身制,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每三年为一个聘任周期。构建由师德表现、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聘期考核以年度考核为基础,建立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教师考核模式。

根据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学术、课程建设、实践能力等一系列奖励政策。逐步形成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岗变薪变,优劳优酬,最大程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教学科研改革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融合。

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适应“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的需要。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的良好氛围,牢固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教学科研的改革使我校的科研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逐年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资,设立了教研、科研专项资金,初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研、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了教研、科研激励机制,并将教研、科研成果作为教师工作及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在全校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并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改革,形成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为我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面对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引起学校、社会(学生家长)、政府的广泛关注。我校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建立起一套体现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突出过程控制、实现政府和社会满意、更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通过有效的(动态的)标准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成国家高职示范校的目标。

我校在建设国家高职示范校过程中,要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通过社会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力争于2008年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闭环系统,系统建设包括: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控制;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有效校准、改进、提高机制建设。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循环系统,通过往复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是由学校管理干部予以实施,因而,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是关键,管理干部必须制定部门的中长期目标,要设计工作流程,提高制定高标准的能力,要具有根据标准制定管理制度的能力,要具备并不断提高监控的能力。

5.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建设为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提供保证。

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产学结合的途径,于2006年开始了弹性学制的推行工作。对我校而言,学分制与弹性学制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架构及具体的操作模式,但实行弹性学制却势在必行。为更有效地进行学籍管理,需要建设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我校初步制定了有利于学生选择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探索和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弹性学制和学分认可制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弹性学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在入学后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既能够求学成材又能够维持生计,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实现“课程注册制”目标。使学生在校时有充分的时间去获得各种通用的等级证书和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同时,沈北新区是高等职业院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共有四所高等职业院校毗邻,我校将继续探索校际间教师互聘,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等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6.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师德建设是基础,能力提高是关键。

(1)树立高职教育人才评价观,建立人才引进考核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

注重高层次适用性人才的引进,重点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行(企)业知名专家,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智力支持。

(2)建立教师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教师工作规范,提高了质量意识

构建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建立由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心和系部督导组构成的两级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通过每月至少一次的教学例会,建立通畅的评价信息反馈渠道。形成质量考核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教学能手”选拔、优秀课评选、课件比赛、教案评比等活动,取得奖项作为教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岗位定级等的重要指标。根据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对出现严重教学事故或教学能力差的坚决调离教学岗位。建立教师“三评”体系,构建学生网上测评、校和系两级监控评价和教师互评的三重评价框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提高。

7.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努力构建以学生社会素质教育为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学生综合素质包括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社会素质是学生适应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素质是与从事职业相匹配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和核心能力(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高职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以社会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涵,增强教育实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和社会基本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素质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成为可靠接班人;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和核心能力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适应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成为合格建设者。

(2)大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活动性课程建设

学生社会素质活动性课程建设。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基本能力,广泛开展“修身立德,求知爱国”主旋律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实施“文明修身工程”,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高水平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文化节、社团巡礼节等活动,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具备健康高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具备健康的身体、进取的心态。

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性课程建设。围绕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专业技能,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多渠道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节、加强学风建设,从一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大力加强核心能力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发明专利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积极推进“创业者进校园”活动,评比“创业之星”,举办创业论坛,开辟创业园区,创办模拟企业,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求职礼仪、求职心理、应聘技巧培训,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3)构建分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

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活动性课程培养计划,一年一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实现若干目标。一年级重点是学生社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二年级重点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的养成和提高;三年级重点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建立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评估机制,评选精品活动性课程;积极引入优秀毕业生、企业管理人才,构建企业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稳固的素质教育基地;建立“三导”制辅导员队伍,按1:200的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按照1:40的标准配备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班导师、为三年级学生配备企业兼职辅导员。

8.校园网络建设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平台。

我校已经建成了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校园网络,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拥有2个出口与国际互联网相联,出口总带宽为20M,南北校区通过光纤连接。除提供了基本的信息服务外,还在校园网上实现了教学管理(教务系统)、学籍管理(学生信息系统)、科研管理(科研管理系统)、公文管理(无纸办公系统)、教师教学质量评测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

到2008年底,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总体发展目标是构建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校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以信息装置的互联运行为技术支持,以学校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为核心,以建构现代教育模式为目的的数字化校园。为此,我校将在完善现有资源的同时,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学生宿舍网建设

校园环境是一个信息交流极快的特殊环境,实现校园的信息电子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时代发展的必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宿舍已经变成课堂之外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中心。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网建设的发展,扩大校园网的覆盖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便利的学习环境,我校将启动学生宿舍网的建设工程。

(2)无线网络的建设

随着无线网络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以及笔记本电脑的大量普及,为了给师生们带来无线网络可移动、可扩展的便利,使他们能够将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的联入校园网或Internet,我校将根据用户需求情况,采取分期分阶段的建设方式,把校园网延伸到移动用户多、不宜部署网线的公共区域,如:会议大厅、阶梯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等,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联机上网的要求。

(3)教学与科研平台的资源建设

我校教学与科研的网络平台已初步形成,但与示范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外网带宽较小,网络资源不丰富等。“十一五”期间,外网带宽将达到100M以上;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加快网络资源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共享型网络教学与科研资源,做同类院校的排头兵。

9.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取得进展,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小机关,大实体,校企分离”。

学校减拨后勤公司全民职工工资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后勤总公司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对校内外开展经营服务,积极创收,实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但校园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成立后勤发展服务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员工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经营服务范围走出校园,同时允许社会企业参与学校服务竞争。实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宏观调控、后勤自主经营、职能部门监管”的改革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6日 上午9:03
下一篇 2022年5月16日 上午9: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