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仅是银行自身的管理问题,还是金融行业、全社会的问题,处理不当很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力度加大,资负结构面临重塑,资产流动性降低,负债稳定性下降,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增加。同时,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日趋增多且相互交织,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概念及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作为“三性”之一,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基础与核心。银保监会2018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取充足资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具有致命性和派生性,其突出特点是“低频高损”,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保障其日常经营活动的“生命线”。为了加强对日益复杂及严峻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相关管理理论从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到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不断演进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建立合理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保障安全运营、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关键,其中总分行日常流动性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其运行效率至关重要。我国商业银行在总分行管理体制下,对流动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统收统支管理模式、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三种。统收统支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期比较僵化的管理模式,目前已退出历史舞台;差额资金管理模式适用于总分行之间自求平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分行根据自身的流动性状况决定与上级行进行上存、下借交易,流动性风险自担;全额资金管理模式是指总行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对所有资金来源运用分类计价、资金统一集中配置,流动性风险统一管理。随着流动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深化,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流动性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采用的是全额资金管理模式。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负债业务面临“短期化、活期化”趋势

首先,互联网金融吸收了大量商业银行中的个人存款及企业资金,对商业银行的部分存款形成了分流。其次,居民的理财意识不断提高,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很多储蓄存款转换为货币型基金理财等产品,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降低。最后,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客户会为了获取更高收益而将账户换至利率较高的银行,造成“存款搬家”现象。同时,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存款,争相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资金收益和期限灵活需求的产品,但这类产品的实际存期很难掌控。这些现象都增加了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的管理难度。

(二)“借短贷长”,期限错配现象更凸显

期限错配是商业银行运营中无法避免的现象,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在成因。随着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负债成本率一直居高不下,盈利空间不断收窄,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商业银行更倾向于投放收益率高的中长期贷款。近年来,商业银行包销的企业债券、房地产项目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都使得金融机构中长期资产规模增幅加大,中长期贷款占比逐年提高,从2015年第1季度末的58.57%上升到2021年末的71.2%。金融机构定期存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比值从2015年第1季度末的124.27%下降到2021年末的88.9%,而活期存款和短期贷款的比值从2015年第1季度末的95.8%上升到2021年末的120.73%,进一步体现了贷款长期化和存款短期化的趋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

图1. 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比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

(三)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复杂化增加了流动性风险的隐蔽性

流动性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货币政策、市场利率和市场重大投融资等变量都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并不直接体现为流动性缺口变动。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类型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更加隐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

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日间流动性管理环境变化及管理难点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和流动性风险集中管理体制。央行二代支付系统上线后,商业银行采用“一点接入、一点清算”的方式进行清算,总行在人行开立备付金账户,全行的跨行业务均通过该账户进行清算,流动性的管理职能和风险进一步集中至总行,头寸报备管理逐步取代备付金账户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日间流动性风险的管控重点。这种模式能提高全行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剥离了分支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但客观上会造成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在分支机构被忽视和弱化的局面。而分支机构作为全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主体,对流动性风险的感知更为直接和敏感,如果在日常管理中形成了流动性风险总行兜底的惯性思维,管理上过分依赖总行,则会将流动性隐患不断向总行累积,一旦多家分行突发同向性资金过剩或短缺,就会给总行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对全行流动性形成冲击,所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必须对日间流动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

巴塞尔委员会将日间流动性定义为:“商业银行在营业日能够获取资金完成实时支付。”日间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通过对当日业务进出款的整体预估,匡算临近日终时点的头寸,合理安排流动性缺口、保持适当的超额准备金、降低资金闲置率,使资金收益和风险达到最优点。做好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是确保全行在正常审慎经营及压力情况下流动性安全的关键。在目前复杂多变的新经济环境下,分支机构日间流动性管理面临着以下现象和变化,亟需引起重视。

(一)客户资金日间变动频度更高、涉及金额更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投资渠道多元化拓展,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商业银行的巨型客户越来越多,其资金呈现大进大出、波动性强的特点。个人客户单日变动数十亿、对公客户变动数百亿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极端情况下,单户资金变动未报备都可能造成法人清算账户透支的严重后果。

(二)创新业务不断涌现、影响日间头寸变动的因素日趋复杂

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发展,创新业务品种的不断涌现,业务类型日益复杂,影响日间流动性管理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多,以下列举几种现象。

(1)房地产企业关键时点资金交易频繁、资金量大、突发性强,特别是2021年初以来,多个城市实施“双集中”供地,土拍保证金在银行大进大出及共振现象愈发明显,由于出入款时间存在不确定性,银行日间头寸匡算难度增加。此外,随着土拍收入上缴国库速度加快,银行的短期流动性波动会增大。

(2)客户资金进出在临近日终才能确定。为了吸引客户,提高其资金效率,很多商业银行针对集团客户开发了自动归集系统,该系统的原理是每日早上根据子公司用款需求下拨,当日16:30左右将子公司账户余额自动向上归集。因涉及子账户较多且完全系统化,银行无法提前获知归集资金。此外,有些估值类托管产品可能涉及债券市场交易,账户进出款要视当日市场价格及交易情况而定,一般在16:00后才会收到交易指令。上述业务涉及金额不定且变动时间较晚,分支机构预估不准可能导致总行无法及时在银行间市场上进行资金运用而造成机会成本损失或因资金短缺需在市场尾盘高价紧急融资的情况。

(3)业务资金汇入时间不确定。比如,私募基金托管项目的投资人只需在缴款期限内划入资金即可,无须确定具体缴存日期。又如,公司债监管户若因投资人遇特殊情况无法及时在缴款日进款,经发行人、簿记管理人及投资者协商一致可顺延。上述业务往往涉及的资金量较大,无法提前预估会对商业银行日间头寸造成较大的影响。

(4)客户提款用款时间无法判断。在法人透支业务及

“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贷款业务模式下,客户可在较长的授信期内自由提款划付,简便高效的特点使业务不断推广和运用,但加大了商业银行日间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5)互联网企业存款规模不断增长。互联网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和资金效益要求来配置在各家银行的存款份额,但其配置规则商业银行无法获知。随着互联网企业存款占比的不断提高,该类资金变动对商业银行日间流动性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客户支付习惯改变、报备主动性不强

在传统的汇款模式中,客户需要提前向银行客户经理或柜台电话预约头寸,而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客户通过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办理资金划转已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便利度提高,但银行端对资金变动的掌控力明显削弱。此外,客户主动报备头寸的动能不足,分支机构在日间流动性管理中经常遇到“不打招呼”“不配合”的客户,也有客户以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前告知资金进出。而因市场竞争激烈及业务合作需要,商业银行一般在头寸预报方面未对客户做强制要求,流动性管理在业务发展面前做出让步已经成为常态,导致分支机构日间流动性管理陷入被动局面。

(四)资金清算系统多样化、清算时间延长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清算系统的建设,清算渠道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比较常用的有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简称CIPS)等。支付清算系统经过不断改革与完善,具备高效、安全及自动化等特点,但不同清算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清算规则各不相同,也增加了银行给不同渠道配备合理流动性的难度。此外,最核心的大额支付系统自2018年起延长了运行时间,由原来的8:30(T日)-17:00(T日)调整为20:30(T-1日)-17:15(T日),给客户带来了结算便利的同时,也给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全员参与意识淡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失

银行业务人员及主要风险管理人员的关注重点一般集中在信贷及投资风险的防控上,对流动性风险缺乏全员参与度,特别是在流动性风险总行集中管控的模式下,分支机构自上而下对流动性风险管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不够高,一些分行片面地认为目前日间流动性管理仅是对头寸进行“汇总、计算、上报”的简单工作,所以在岗位配置中呈现出人员不稳定、不专业的情况。分支机构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重视不足、专业度不高的情况,会导致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向总行累积。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改善对策和建议

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管理难度不断增强,为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效能,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要从源头上扭转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对流动性管理的片面认识,在全行范围内树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将“流动性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贯穿始终,使流动性管理与业务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此外,商业银行及其所辖分行还应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职能部门,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从上至下落实到各部门、各业务中,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流动性综合管理

一是提高资产负债动态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业务发展规划,动态调整总量和内部结构,适度调控期限错配水平,加强负债来源的多样化和稳定度,优化信贷资产流量经营,确保资产负债管理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二是提升前瞻性管理水平。首先,提高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研究,增强敏感性和反应速度,紧跟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变化,加强前瞻性预判。其次,分行在日常流动性管理中应关注市场资金行情、掌握季节性和周期性资金流动规律,定期总结特定业务或客户的资金走向特点,分析总结变动规律,提高预报预判能力。三是加强精细化管理力度。首先,建立并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动态计量,加强实时监控、动态监测、及时报警。其次,评估创新产品、业务的相关流动性风险,细化分析影响因素并跟进相应管理措施。最后,加强客户服务和产品创新,通过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和精细化的服务水平稳定资金来源,减缓流动性波动。

(三)做好流动性成本分摊,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考核体系

《办法》第十一条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支机构作为全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主体,其日间流动性管理情况会直接影响全行流动性安全和资金运用效率。为了提高流动性管理效能,商业银行应引入流动性成本分摊机制,将流动性风险成本因素纳入考核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提高各部门、机构、人员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做到业务发展、创收盈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统筹兼顾。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四)引导客户主动报备,提高流动性管理配合度

在目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大客户在头寸报备上态度强势和不愿配合的情况普遍存在,商业银行应多措并举提高客户在流动性管理工作中的配合度。一是搭建顺畅的报备渠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目前客户的使用习惯,在网银、手机银行的操作界面增加预约功能。客户进行大额汇款时,系统自动弹出预约提醒,并及时将预报信息发送至商业银行对应的业务部门和流动性管理部门,提高报备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客户形成头寸预约的习惯。二是在日常经营中应加强客户关系维护,积极通过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配合度。三是适度使用价格手段引导客户及时报备,争取客户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理解,对于资金量大且变动较频繁的客户,可以考虑将其头寸报备配合度嵌入合作条款或客户综合评价指标中。

(五)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流动性管理队伍建设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流动性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清算、金融市场均有交叉,可以说商业银行涉及的每一项业务都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产生影响,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只是被动地接收和传达相关监管指标内容和头寸报备信息。商业银行应该努力培养既熟知业务又关注风险,还能紧跟经济发展和市场热点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用多种手段鼓励员工自我提高,多种渠道培养学习业务,打造一支专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并增强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效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8日 上午10:51
下一篇 2022年7月18日 上午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