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实践:让实验室“瓶瓶罐罐”原创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实验室的瓶瓶罐罐的名称)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成都9月26日电 (记者朱虹)9月25日,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发布会上,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首席技术官、总工程师叶锐介绍了在搭建中试平台、助推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做法。

“中试是连接原创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是解决工业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而进行的多学科融合和交叉的关键验证环节。”叶锐介绍,如果将原创成果看作是“0-1”的原始创新,产品产业化看作是“100-N”的批量生产,那中试则是实现“1-100”的熟化突破,需要解决工程放大、运行参数、安全环保等科学家往往无从下手的各类工程问题,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打通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制约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叶锐所在企业始建于1958年,曾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危机,正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让他们实现了新旧动能转化。2010年,他们与四川大学高分子领域专家开始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三聚氰胺阻燃系列材料通过中试放大验证,面对从无到有的原创科研成果,在充分理解原创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工程放大验证,摸索关键参数,借助小试、中试的反复验证试错迭代来完成生产线的建立,最终实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从无到有,并获得了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随后,集阻燃吸音隔热超轻为一体的新型泡绵材料、对页岩气开采产生的含油污泥进行油品高品质回收等一系列新材料和碳中和新产品新技术实现突破。这些原创成果通过中试熟化走向了产业化,促使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成都新材料头部企业,进而建立了现在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中试平台——“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

“如何让实验室‘瓶瓶罐罐’的原创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摸索总结,我们探索出一套‘科学家 企业家 工程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叶锐说,他们组建了一支百余人多学科融合的工程转化团队,专门围绕院士专家成果进行产业化,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公司,先后实现了十多项科研成果的转化,转化率达100%,相关技术经鉴定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1项、国内外专利授权80余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2项。同时,建立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市两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市两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已成功孵化四川龙锦宇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龙锦泰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科技型企业,其中2家院士团队公司和1家海外专家公司。相关产业化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荣誉。

此外,组织成立了在蓉8所高校材料学院在内的成都新材料学会,并与国家级学会合作建立了“科创中国先进材料会地联合创新中心”,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入推广该模式。“目前,我们以中试为纽带,与四川大学、西安交大西南石油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中试项目合作二十余项。”叶锐说。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7日 上午10:34
下一篇 2024年4月7日 上午10: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