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江西赣州上犹县的中科院院士、我国家猪遗传育种专家黄路生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最新更新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出生于江西赣州上犹县的中科院院士、我国家猪遗传育种专家黄路生

黄路生,1965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1984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本科,1987年从江西农业大学研究所毕业并获生化遗传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88年以后,黄路生先后在意大利都灵大学、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1995年,黄路生获得苏联俄联邦生物学专业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江西农业大学工作;2008年开始担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路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学家,2017年开始转任江西农业大学书记,长期从事家猪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黄路生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在家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基础及分子育种改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路生院士主持构建了覆盖《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所有现存地方猪种的基因组DNA库;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中国地方猪生长、抗病和肉质种质遗传特性,深入阐明了中国地方猪棕褐毛色形成的独特遗传机制。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黄路生院士团队在上述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介绍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一下黄路生院士从事的动物遗传育种学。

出生于江西赣州上犹县的中科院院士、我国家猪遗传育种专家黄路生

黄路生院士与他从事的动物遗传育种学

动物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的传递、表达及变异规律,并指导和应用于动物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的一门学科。

动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内容广泛而丰富,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的结构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动物主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动物良种繁育体系建立,杂交与杂种优势利用,动物遗传改良与新品种(系)选育,以及动物转基因与转基因育种等。

此外,动物遗传育种学是动物育种的理论基础和畜牧兽医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研究动物遗传物质和遗传规律,为动物育种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和生产性能的新品种或新品系,以满足人们对动物产品的需求。

同时,动物遗传育种学也关注动物遗传资源的评价、保护和利用,目的是保护和利用珍贵的遗传资源,为动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随着生物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动物遗传育种学还涉及动物转基因与转基因育种等领域的研究,为动物育种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动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它将遗传学、生物学、畜牧兽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为动物育种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出生于江西赣州上犹县的中科院院士、我国家猪遗传育种专家黄路生

黄路生院士主持构建的我国地方猪种基因组DNA库

黄路生院士主持构建的我国地方猪种基因组DNA库是全国最完备的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

黄路生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采集了国内现存的68个地方猪种(群)的12700份DNA样品,范围覆盖了《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所有现存地方猪种;这里需要简单地解释一下《中国猪品种志》这本专著。

《中国猪品种志》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中国猪种资源的畜牧科学著作;该书由《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编委会和《中国猪品种志》编写组共同完成,于198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该书不仅详细记录了中国猪种资源的家底,还从家猪的驯化开始,一直到各品种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科学的介绍和描述。

《中国猪品种志》内容详实,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促进我国养猪事业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经济的、科学的意义。

黄路生院士团队通过构建我国地方猪种的基因组DNA库,得以系统研究中国地方猪的生长、抗病和肉质种质遗传特性,深入阐明中国地方猪棕褐毛色形成的独特遗传机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黄路生院士团队还发现了决定猪外耳面积大小的数量性状因果突变位点,这对于理解猪的生长发育和疾病抗性等性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另外,黄路生院士团队还利用这个基因组DNA库,主持构建了大规模家猪经济性状基因定位资源群体,全面系统地定位了养猪生产中主要经济性状的基因位点。

黄路生院士团队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家猪分子育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于提高家猪的生长速度、改善肉质、提高抗病力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最后黄路生院士团队把这些技术在全国生猪主产省份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黄路生院士还筹建了江西省第一家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科技部/江西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项目的持续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黄路生院士主持构建的我国地方猪种的基因组DNA库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科研项目,它不仅推动了我国猪种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而且为猪的育种改良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出生于江西赣州上犹县的中科院院士、我国家猪遗传育种专家黄路生

黄路生院士团队研究发现的中国地方猪生长、抗病和肉质种质遗传特性

黄路生院士团队在构建我国地方猪种的基因组DNA库基础上,研究发现中国地方猪生长、抗病和肉质种质遗传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家猪生长方面,中国地方猪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养殖时间长达10多个月,这导致单位增重消耗饲料较多,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率。

然而,黄路生院士团队研究发现这种生长缓慢的特点,也使得中国地方猪的肌肉纤维细、肌肉内肌纤维数量较多、保水力强、pH值高、肉色纹理好、香味浓郁,从而具有优良的肉质。

其次,在家猪抗病方面,中国地方猪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这表现在它们具有良好的抗寒能力、耐热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耐粗饲等特点。

而且这种强大的抗病能力使得中国地方猪在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健康,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养殖风险。

最后,在家猪肉质种质遗传特性方面,中国地方猪具有独特的遗传优势;因为中国地方猪以繁殖力高、肉质优良、适应性强而著称,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地方猪在肉质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品质。

总之,虽然中国地方猪在生长速度上可能不如外国猪种,但在肉质和抗病能力方面却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地方猪在养殖业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潜力。

出生于江西赣州上犹县的中科院院士、我国家猪遗传育种专家黄路生

黄路生院士团队阐明的中国地方猪棕褐毛色形成的独特遗传机制。

黄路生院士团队在中国地方猪棕褐毛色形成的独特遗传机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黄路生院士团队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中国地方猪的棕褐毛色是由多个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这些基因在毛色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通过复杂的互作机制,共同决定了猪毛色的表现。

例如黄路生院士团队研究发现,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是一个重要的调控基因,该基因通过调控黑色素细胞的分化和色素合成,影响猪毛色的表现,由此认为在中国地方猪中,MC1R基因的变异与棕褐毛色的形成密切相关。

此外,黄路生院士团队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与棕褐毛色相关的基因进行了精确的修饰和调控,并且成功地改变了猪毛色的表现,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基因在毛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黄路生院士团队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科研人员对中国地方猪棕褐毛色形成机制的理解,也为猪育种和毛色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为通过调控这些关键基因,科学家们有望培育出具有优良毛色表现的新品种或新品系,进一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市场价值。

总结: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是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我国著名的家猪遗传育种专家。

出生于江西赣州上犹县的中科院院士、我国家猪遗传育种专家黄路生

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和看法!

每天更新两院院士;如果我说的,正是您所想的,请关注、点赞、转发、分享、收藏朱萧俊说健康!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精品长文创作季##中国科学院院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6日 上午10:58
下一篇 2024年4月6日 上午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