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科研路上的“热血青春”——对话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

人物风采|科研路上的“热血青春”——对话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人物风采|科研路上的“热血青春”——对话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但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工作中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迎接这些挑战的?在具体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他们又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与担当?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的两位负责人——西南大学药学院罗雷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蔚副教授,他们为大家分享了科研路上的“热血青春”。

  本刊记者:在你们的研究领域中,有哪些备受关注但仍未解决的问题?您的科研工作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罗雷: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专章部署,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在新兽药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外的技术壁垒,以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化不畅通。理论上,企业最了解市场需求,而高校科研团队最了解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两者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的适配度较低。一方面,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对于企业来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或与市场需求有偏差,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对先进企业的跟踪模仿阶段,在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都不具备承接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存在合作盲区。企业与高校确定初步合作后,企业急于解决自身技术难题,而高校教师则侧重基础研究,重点追寻作用机制、探索作用规律、发现新靶标、建立新方法和发表创新性论文,对于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甚至不能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因此,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产学研从协同创新到深度融合仍需努力。

  王蔚: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后,奶业低碳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了极大关注。由于与气候变化相关,这个问题不仅是我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奶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在消化人与其他单胃动物不能消化的草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甲烷,而甲烷这种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尽管我们对甲烷排放的饲料和管理策略做了大量深入研究,但如何在实际生产中有效、可持续地实施这些策略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技术与实践的落差。虽然学术界已经提出了一些降低奶牛养殖过程中碳排放的策略,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技术复杂、成本过高、行业从业者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等问题,使得技术难以落地。二是认识相对不足。在以往的“双碳”研究中,我国主要聚焦于环保领域,针对农业领域“双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没有意识到这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科学问题。三是市场接受度需要培育。即便奶业能成功实现低碳发展,也需要消费者愿意接受和购买低碳乳制品,因此要广泛宣传低碳乳制品,培育市场接受度。

  本刊记者: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顺畅,是两位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及产业化呢?

  罗雷:我的团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密切追踪兽医临床需求问题、兽药企业生产技术问题,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一是加强自身对科技成果与技术的价值认知。科学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应该走出象牙塔、论文框,与兽医临床需求相结合,最终才能落实到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体现科技的价值。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依托协同创新共同体。正确认识科研团队与企业“强强联手”的本质,将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起来,打通科技成果从高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科研团队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在与合作企业深入交流中,注重充分挖掘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三是企业应具备承接新技术转化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及内核实力。一项新技术要想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在此过程中需要科研团队和企业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机构发挥主动性的长效机制,在技术创新方面形成更大合力。

  王蔚:奶业多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自2018年以来,奶业振兴被提升到史无前例的国家战略高度,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食品安全代表性行业。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和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我国奶业生产力持续增长,原奶质量稳步提升。首先,要看到自身的发展成效,建立自信,依靠我们的农业技术力量是能够实现“奶业振兴”与低碳发展的。其次,在奶牛的养殖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涉及牧场的每个环节,我们可以从本土非常规粗饲料资源开发与营养价值评定、TMR配比优化、产业技术推广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持续发掘和优化利用各种粗饲料资源,推动种养循环,从而实现奶牛养殖的节本增效与生态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本刊记者:截至目前,你们在科研工作中是否遇到过挫折或影响深刻的事情?

  罗雷:科研之路,因求实创新而饱含艰辛,因精益求精而充满挑战。团队在开展兽药新制剂研究的初期,开发了一款畜禽口服的凝胶制剂平台,可分别搭载多种现有的口服药物,实现群体给药,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及促吸收效果。但当其搭载硫酸新霉素抗生素时,由于制剂的缓释效应,使结果适得其反,诱导病菌产生了更大程度的耐药。

  王蔚:在我的科研生涯中,影响深刻的就是参加了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召开的青年科学家项目座谈会,会上,邓小明主任谈道:要主动从“做科研项目”向“做科技事业”转变,如何去评价农业科技创新,只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行不通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在行业中应用才是最重要的。

  本刊记者:能跟我们分享一下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你们的应对策略吗?

  罗雷:与各位专家同仁相比,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策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悟。学生是我科研团队中的主力,在实验推进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积极性高、悟性好,但课题的进展却并不顺利。实验的失败,是科研工作最不想经历但又无法避免的。“目的性 执行力”是解决大部分科研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课题推进过程中,要懂得不能聚焦某个问题一直绕圈,应该一把利刃往一个方向钻,而利刃行动的方向由“目的性”决定,利刃的动力则来源于“执行力”。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把一个萌芽的想法变成一个可操作的现实,这个过程比发一篇论文重要得多。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坚持实现自洽才是解决内耗的长期有效路径。关注自身发展,适当屏蔽外界不利因素,坚持定期反思自己行为,不偏低、不高估自己,深入了解自己,学会和自己和解。

  王蔚: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们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中肯定了“自找苦吃”讲得好。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吃苦”。但我相信,如果我们愿意把“吃苦”看作是一种挑战,愿意潜心研究以达到更高的科研目标,为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此,我想引用中国工程院李德发院士经常教导年轻人的四个字“善、思、忍、韧”来回答这个问题。一是怀善意,要学会善对人生,善对他人。二是多思考,要有战略眼光,对人生、事业有提前策划和设计。三是能忍耐,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要经历挫折和失败,忍耐是成功必备的品质。四是有韧劲,坚持追求一个研究方向,扎实做好每一件事情。李院士对这四个字的解读,能解答我们人生中出现的疑惑。

  本刊记者:把科研梦想照进科研现实,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罗雷:科研精神筑梦想,科技强国启新章。从自身出发,将怀揣的科研梦想落实为科研现实,需要拥有科学素养、具备创新能力、践行科研精神三个要素。科学素养成为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必需品”,决定了一个人对科学问题的认知、观点、判断及决策。科研创新能力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金刚钻”,需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创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切实做到手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践行科研精神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包含求真务实、理性质疑、包容创新等价值,也表现为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态度以及敢于大胆创新的勇气。除了自身素养及能力以外,外部的政策导向更是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有良好的政策导向,青年科学家们才能“轻装上阵”,将科研梦想照进现实。

  王蔚:外部方面,政府的支持和激励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党和国家在聚焦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加油鼓劲方面铺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自身方面,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要努力做到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倡导的“从做科研项目向做科技事业转变”,真正发挥我们的优势,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态度。只有外部支持和内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

  本刊记者:请你们谈一谈作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组织实施中的责任与担当。

  罗雷:作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组织实施中我努力践行做有组织的科研,严格贯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原则。知责于心,知责才能更好地担责、履责,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作为负责人,我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认清形势、把握大势中知责;担责于身,是做好工作的本领与勇气,能够在项目开展中展现积极、敬业的模范精神,引导科研工作者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履责于行,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以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让事实说话,把工作做实、做细,把平凡的工作变成习惯、变成行动的自觉。新兽药研究是一条不断创新、永无止境之路,未来我将深入新兽药领域研究,创制新兽药及新制剂,改良现有制剂,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兽药研发的“最后一公里”,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始终坚信,这是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必由之路。

  王蔚:作为农业科研领域的国家队,作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组织实施中的责任与担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上要有“挑大梁”的觉悟和使命担当,把每一次承担科研项目作为自己科研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身心执行、做好每个项目,助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整体推进,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出贡献;二是不断学习与钻研,承担国家级项目让我必须更加勤奋学习,更加关注国内外科研动态与前沿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三是应当具备协调和沟通能力,不仅要承担起技术攻关的重任,还要在团队管理和资源调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团队提供清晰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案,帮助团队成员共同面对挑战,取得科研成果;四是做好创新、传承与发展,我们需要承担起推动科技创新、传播应用、培养人才等多重责任,同时要传承与发扬前辈科学家们的优良作风,尊重前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低碳农业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本刊记者 林建英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2023年第6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5日 下午1:46
下一篇 2024年4月6日 上午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