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报告出品方/作者:西部证券,俞能飞,卢大炜,李启文)

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多领域拓展渐成燎原之势

1.1、深耕机器视觉行业,打造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

天准科技是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2005 年 12 月,公司在北京中关村注册成立。2007 年, 公司推出首台自动影像仪样机,正式进入机器视觉测量领域。2009 年,公司搬迁至苏州 高新区科技城,踏入发展快车道。2018 年,苏州天准科技园二期约 5.5 万平米奠基投产。 2019 年,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 688003)。2021 年,公司收购德国半导体检 测公司 MueTec,正式步入半导体量测、检测领域。

2022 年 6 月,公司与领先的智能驾驶 芯片公司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地平线征程 5 硬件 IDH 合作伙伴。截至目前,公司已 确立“打造强平台,多领域拓展”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公司通 过构建具备机器视觉底层算法、工业数据平台、先进视觉传感器、精密驱动控制器四大核 心能力的机器视觉平台,面向半导体及泛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三大领域,提供 视觉测量、检测、制程等高端装备产品。同时,面向智能网联领域,公司提供智能驾驶、 车路协同、通用 AI 计算单元等智能化解决方案。

以视觉为基础,公司面向多个领域提供视觉装备。公司主要产品为工业视觉装备,具体包 括视觉测量装备、视觉检测装备、视觉制程装备和智能网联方案等,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 及泛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视觉测量装备,实现对工业零部件进行高精 度尺寸测量,可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PCB、半导体等行业。视觉检测装备能够代替人 眼对工业零部件进行缺陷检测,可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零部件、光伏硅片、半导体、PCB 等的缺陷检测。视觉制程设备,将识别、定位、测量、检测等功能集成到组装设备,主要 产品包括点胶检测一体设备、LDI 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智能检测组装专机等,广泛应用于 消费电子、PCB、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智能网联方案领域,公司已布局智能驾驶域控制 器、车路协同方案、AI 边缘计算平台等产品线。

消费电子贡献主要业绩,光伏、半导体与汽车业务迅速扩张。2019-2021 年,消费电子业 务占公司营收之比分别为 77.4%/88.1%/50.2%,毛利占比分别为 85.9%/96.7%/61.4%。 受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波动及公司在光伏、半导体、汽车领域的拓展,消费电子对公司业绩 贡献权重逐渐下降。2021 年,光伏产品(包括光伏与半导体)、汽车营收贡献分别为 23.2%/17.35%,同比分别提升 17.3pct/13.0pct。公司在光伏、半导体和汽车领域拓展顺 利。此外,在 PCB 和汽车电子领域,公司也持续推出新产品,未来两块业务对公司业绩 贡献权重或将逐步提升。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1.2、公司股权集中,深度绑定核心管理层

公司股权集中,深度绑定核心管理层利益。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一华通过青一投资和天 准合智间接持有公司 35.47%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青一投资第二大股东徐伟系徐一 华之兄。公司核心管理层公司杨聪(董事兼董秘&财务总监)、蔡雄飞(董事)、温廷培(董 事兼副总经理)分别通过天准合智平台间接持股 3.54%/2.36%/1.90%,核心管理层利益 与公司深度绑定。此外,前十大股东中天准科技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持有公司 1.81%股份, 该期员工持股计划覆盖公司核心骨干 18 人。

公司核心管理层均有深厚的技术背景,董事 长徐一华获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人工智能、机器 视觉领域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董事杨聪获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拥有高 级工程师职称,全面参与了天准影像测量仪产品等多项研发工作。蔡雄飞获上海交通大学 电气与系统硕士学位,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组织开发了多款智能检测装备产品。

子公司分工明确,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旗下共有 6 家全资子公司、2 家全资孙公司、 1 家参股公司。天准软件、龙山软件、龙园软件三家全资子公司均从事算法、软件研发, 供公司主要产品使用。全资子公司腾超机电主要研发、生产装备所需零部件和组件。全资子公司香港天准主要负责海外市场开拓,香港天准旗下全资子公司加州天准专门负责开拓 北美业务。全资子公司 SLSS Europe 是公司 2021 年收购德国 MueTec 的投资主体。全资 孙公司 MueTec 主要从事前道晶圆量测和检测设备研发、生产、销售,通过收购 MueTec, 公司顺利切入半导体检测量测领域。参股公司矽行半导体为公司与关联方徐一华、蔡雄飞、 杨聪、温廷培在 2021 年共同出资设立,公司持股比例 17.1%。矽行半导体作为对 MueTec 产品线的补充,主要从事半导体及泛半导体领域高端装备的研发。

长期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实施,保障公司持续发展。2020 年,公司进行了一期股权 激励和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两项激励设定的解锁方式及考核指标相同,均分 5 期解锁,以 2019 年为基准,分别考核 2020-2024 年营收和净利润情况。以 2024 年考核指标来看, 要求 2019-2024 年营收和净利润 CAGR 均不低于 18.1%。

2021 年,公司又进行了二期股 权激励和二期员工持股计划,两项激励设定的解锁方式及考核指标相同,均分 5 期解锁, 以 2020 年为基准,分别考核 2021-2025 年营收和净利润情况。以 2025 年指标来看,要 求 2020-2025 年营收和净利润 CAGR 均不低于 20.1%。2022 年 9 月,公司又计划开启三 期股权激励和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两项激励设定的解锁方式及考核指标相同,均分 5 期解 锁,以 2022 年为基准,分别考核 2023-2027 年营收和净利润情况。以 2027 年指标来看, 要求 2022-2027 年营收和净利润 CAGR 均不低于 20.1%。三期股权激励计划和三期员工 持股计划解锁业绩目标设置乐观,彰显公司管理层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1.3、营收稳健增长,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营收稳定增长,盈利能力有待改善。2017-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3.19 亿元增长至 12.65 亿元,CAGR 达 41.11%;公司归母净利润由 0.52 亿元增长至 1.34 亿元,CAGR 达 26.69%。 归母净利增速低于营收增速主要系产品结构改变导致,高毛利率的消费电子业务占比有所下滑。 2019 年,受苹果资本开支意愿下滑影响,公司消费电子营收负增长,拖累整体营收增速。此 外,公司持续开拓光伏、PCB 等新业务领域,销售、研发支出强度较大,导致利润端负增长。

2020 年,苹果加大资本开支,公司消费电子营收同比增长 113.8%;同时前期培育的光伏和智 能网联也实现大幅增长,带动公司重回高增长通道。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31%, 光伏半导体、汽车、PCB 和智能网联等行业收入均大幅增长。自 2018 年以来,公司综合毛利 率和净利率均处于下降通道,主要系公司多项新业务正处于开拓期,盈利水平有待提升。此外, 公司新开拓业务大多毛利率低于公司原有的消费电子业务。

消费电子构成公司主要营收,非消费电子业务快速放量。2021 年,公司消费电子、光伏产品 (包括光伏和半导体)、汽车、PCB、汽车电子分别实现收入 6.35/2.94/2.20/0.67/0.50 亿元, 毛利率分别为 51.87%/40.84%/31.98%/21.81%/5.62%。2021 年,公司消费电子收入同比下 降 25.56%,主要系大客户采购设备的大小年周期性影响;光伏半导体、汽车、PCB 和汽车电 子领域收入均大幅增长,使得非消费电子业务占比提升至 49.78%,降低了对消费电子行业的 依赖。PCB 和汽车电子均为公司新业务,毛利率偏低,两块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带动毛利率有 所下滑。未来伴随两块业务规模扩张,毛利率有望改善。2021 年,光伏产品毛利率大幅提升, 主要系:①当年收购 MueTec 后,将半导体业务并入光伏产品口径,带动毛利率提升;②光伏 产品放量后,规模效应带动毛利率提升。

期间费用率相对稳定,保持高研发投入。2017-2021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始终维持在 30%以 上。2021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 34.15%,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 分别为 12.23%/5.37%/17.15%/-0.6%。公司研发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维持较高水平,主要系 公司持续开拓多个细分领域,对应需要投入较多的销售和研发人员。未来伴随各个新开拓领域 收入体量提升,公司整体费用率有望下降。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公司经营现金流情况尚待改善。2021 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64 亿,较上年同期减 少 2.15 亿元,同比减少 417.73%,主要系公司为应对供应链风险,对部分原材料进行策略性 备货,增加了购买原材料支付的现金;同时公司职工薪酬费用有较大的增长。公司应收账款占 营收比例保持稳定,截至 2021 年,公司 1 年期应收账款占比达 95.21%,应收账款质量较好。多领域开拓导致有息负债率有所提升。2021 年,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率分别达到 40.6%/10.9%。依托消费电子领域,公司持续开拓半导体、PCB、光伏、汽车、智能网联等多个新领 域,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对营运资金需求较大。

二、机器视觉市场空间广阔,行业呈现技术与工艺密集

2.1、机器代人不断深化,机器视觉为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

2.1.1、机器视觉:为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

机器视觉,为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机器视觉本质上是为机器植入“眼睛”和“大 脑”,其中“眼睛”指图像采集硬件(相机、镜头、光源等),“大脑”指图像处理算法和 软件。机器视觉系统通过图像采集硬件将环境中的光信号转化成图像信号,然后图像处理 软件对图像信号进行特征提取,给出判断结果,进而给机械手等自动化系统输出动作指令。 一个典型的机器视觉系统包括光源及光源控制器、镜头、相机、视觉控制系统等部件,其 中光源及光源控制器、镜头、相机等硬件部分负责成像,视觉控制系统负责对成像结果进 行处理分析和输出。

机器视觉在效率、速度、可靠性等指标上较人眼优势显著。与人眼相比,机器视觉在处理 高速、高精度、高重复度工作上具备天然优势。在处理单一重复任务时,人易受主观情绪 影响,影响任务处理的精确度。在工作时间上,机器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更适合工业化产线。此外,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及工人对生产环境要求的提升,机器视觉相对人的 优势也不断凸显。

识别、测量、定位和检测是机器视觉的四大基本功能。机器视觉四大基本功能是识别、测 量、定位和检测,四项功能的技术实现难度依次上升。识别是基于目标物的特征进行甄别, 准确度和速度是主要衡量指标。测量是将获取的图像像素信息标定成常用的度量衡单位, 然后计算出目标物的几何尺寸,高精度以及复杂形态的测量是机器视觉的优势领域。定位 是获得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精度和速度是主要衡量指标。检测,一般是指外观检测,如 产品装配后的完整性检测、外观缺陷检测等。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2.1.2、宏观政策 微观成本驱动下,机器代人进程将持续深化

机器视觉上游为软硬件供应商,中游为系统和装备集成商,下游应用领域广泛。1)机器 视觉上游:包括光源、工业镜头工业相机等硬件及底层算法软件等。光源主流供应商为 Keyence基恩士)、CCS、AI、奥普特等。高端工业镜头被海外Keyence、Moritex等主 导,国内东正光学、慕藤光、普密斯等主要聚焦在中低端工业镜头。高端工业相机主要被 德国Basler和加拿大DALSA占据,国内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在中低端工业相机领域已 有较高市占率。软件算法主流供应商包括Cognex(康耐视)、MvTec、凌云光、奥普特等。

2)机器视觉中游:主要由视觉系统和装备集成商构成。视觉系统由图像采集部分(光源 等硬件) 软件算法组成,主流供应商包括 keyence、Cognex、凌云光、奥普特。视觉装 备是在视觉系统基础上添加自动化装备构成,主流供应商包括天准科技、凌云光、矩子科 技、赛腾股份等。3)机器视觉下游:机器视觉应用领域众多,主要包括电子及半导体(以 消费电子为主)、汽车、制药、印刷、新能源等行业。

零部件和软件合计占机器视觉系统成本的 80%。机器视觉系统主要由零部件(光源、工 业相机、工业镜头等)和软件算法构成,其中零部件占机器视觉系统成本的 35%、软件开 发占据机器视觉系统成本的 45%。中国机器视觉市场增速远快于全球。2010-2020 年,全球机器视觉器件市场规模由 31.7 亿美元增至 107 亿美元,CAGR 为 12.9%;预计至 2025 年将达到 147 亿美元,2020-2025 年 CAGR 为 6.6%。中国在全球的机器视觉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甲子光年智库数据, 2016-2021 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由 47 亿元增至 178 亿元,CAGR 为 30.5%;预计 至 2026 年将达到 543 亿元,2021-2026 年 CAGR 为 25.0%,增速远快于全球。

驱动机器视觉发展的两大因素:宏观政策推动和微观用工成本提升。机器视觉凭借效率与 成本优势取代人工。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占比持续提升,至 2021 年 65 岁以上人口达 到 2 亿,占人口总数的 14.2%。与此同时,劳动力平均工资也在持续提升,2015-2021 年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普遍保持在 7%以上,2021 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 8.8 万元 /年。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凸显了机器视觉在工业产线上的优势。宏观层面来看, 2017 年以来,国家部委和各省市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制造业高端转型,而高端转型 的进程中则少不了机器视觉对人工的取代。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与德美相比,中国机器视觉渗透率仍有持续提升空间。定义机器视觉密度=机器视觉市场 规模/当年制造业增加值。2019 年,德国、美国、全球、中国机器视觉密度分别为 0.16%、 0.12%、0.07%、0.03%,中国机器视觉密度远低于德美。在中国制造业高端转型进程中, 中国机器视觉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2.2、机器视觉应用广泛,涵盖消费电子、PCB、半导体、汽车等行业

机器视觉应用聚焦电子半导体,持续拓展其他领域。相较人眼,机器视觉在效率、精度等 指标上,具有显著的优势。随着机器视觉相关技术的持续进步,机器视觉的下游应用领域 也不断拓展。根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数据,机器视觉主要应用下游包括电子电气、半 导体、汽车、印刷包装、食品加工等领域,几大应用分别占比 52.9%/10.3%/8.8%/5.5%/4.9%, 其中电子电气和半导体占据主要应用份额。

2.2.1、消费电子:产品快速迭代催生机器视觉新需求

机器视觉在消费电子行业中应用广泛。在消费电子领域,机器视觉可被广泛用于 3C 表面 检测、触摸屏制造、AOI 光学检测、电子封装等。以手机制造为例,机器视觉具体应用场 景有触摸屏 Mark 定位、手机屏幕划伤检测、手机 MIC 贴合定位、液晶屏 AA 区定位、耳 机孔定位、按键字符位置检测、手机壳尺寸检测、手机芯片缺陷检测、PCB 焊锡检测、IC 元件 PIN 针及字符检测等。

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存量大,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Statista 数据、2017 年,我国消费电子 市场规模为 16120 亿元,2021 年增至 18113 亿元,市场规模庞大。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 情形势好转以及市场需求的恢复,预计 2022 年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将达 18649 亿元, 同比增长 3%。

消费电子产品快速迭代特性催生机器视觉新设备新需求。消费电子行业具有技术革新迅速、 产品迭代快、利润较高等特性。消费电子产品庞大的存量及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偏好, 推动消费电子产品必须通过高效精细的机器视觉技术提升产能和质量。同时频繁的型号和 设计变更也会导致制造企业需要频繁采购、更新其生产线设备,对其上游的机器视觉行业 产生较大需求。服务于消费电子领域的主要公司天准科技针对消费电子行业有以下产品:平板显示检测设备、玻璃瑕疵检测设备、点胶检测一体设备、摄像模组设备。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2.2.2、PCB:消费电子原料,机器视觉应用成熟

PCB 机器视觉设备应用成熟,竞争厂商众多。由于消费电子的元器件尺寸较小,普通肉 眼难以对局部细微的地方进行识别、测量、定位、检测,机器视觉通过高精度的工业级相 机和独特的光源技术结合机器视觉算法拥有微米级探测能力和 256 灰度级的视力,实现了 PCB 产业精细度的跃升。机器视觉在 PCB 的 SMT 段、FT 段、预组装段都有非常广泛的 应用。目前,凌云光、矩子科技、博众精工、康代智能等厂商在 PCB 领域均有布局。以 苹果公司为代表的知名消费电子公司不断强化对机器视觉的技术在各产业链的应用,形成 了一个促进行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信息化加速背景下,全球PCB市场规模稳健增长。2015-2020 年,全球 PCB 产值由 553 亿美元增至 652 亿美元,CAGR为 3.3%。据 Prismark 预测,预计至 2026 年全球 PCB产值将达到1016亿美元,2021-2026年CAGR为4.8%,在较高基数下保持平稳增长。

全球 PCB 行业已形成以亚洲为主导、中国大陆为核心的产业格局。受益于中国在劳动力 成本、生产制造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全球 PCB 产 能持续向中国大陆转移。根据 Prismark 统计,2021 年除美洲地区外,全球其他区域的 PCB 产值增长率均在 20%以上。2021 年,中国大陆 PCB 市场规模继续扩展,行业产值 达到 4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6%。据 Prismark 预计,2021 至 2026 年中国大陆 PCB 产值将以 4.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6 年将达到 546 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 PCB 产值第一的地位。亚洲(除中国大陆、日本)地区将成为全球 PCB 产值增速最快的区域, 2021-2026 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 5.4%。

PCB 高端升级将提升机器视觉检测设备用量。2020 年中国大陆单双面板、多层板等低端 PCB 产值占比 64%,日本仅占 15%,我国高端 PCB 渗透空间巨大。在国内 PCB 制造迈 向高端的过程中,机器视觉设备的不可替代性也会越来越大。根据 WECC 数据,单产线 机器视觉设备配置数量有望由 1 台提升至 3 台。激光直接成像(LDI)技术为 PCB 领域主流发展技术。PCB 直接成像设备已成功应用在 PCB 各细分产品中,覆盖了 PCB 各种制程工艺,如内/外层曝光、卷对卷曝光和阻焊制程 等。PCB 制造业产值的提升及对产品技术要求的进步,将有效拉动对上游专用设备的市 场需求,从而为激光直接成像(LDI)设备带来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根据 QYResearch 数据,2021 年全球 LDI 市场规模为 8.1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将达到 11 亿美元。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2.2.3、半导体:机器视觉最早大规模应用领域

机器视觉在半导体前、中、后道生产中均有广泛应用。半导体具有高集成度和高精度的特 点,是机器视觉最早大规模应用的领域。在半导体前道晶圆制造工序、中后道封装测试环 节中,机器视觉主要用于量测和缺陷检测,涉及到的设备包括量测设备和缺陷检测设备。

半导体设备出货维持高增速,利好机器视觉企业。受贸易摩擦及闪存半导体缺货影响, 2019 年全球和国内半导体设备销量就能有所下滑,但 2020 年后随着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 设如火如荼进行,国内外半导体设备销量深 V 反弹。根据 SEMI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 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到 1410 亿美元,2021-2025 年 CAGR 为 8.26%;而中国的半导体 设备销量将达到 708 亿美元,2021-2025 年 CAGR 为 24.34%,远高于全球增速。国内半 导体设备销量的高增速将显著利好国内机器视觉类企业。

半导体前道制程工艺中,缺陷检测占比 57%。根据 SEMI 数据,在半导体设备中,前道设 备占比高达 80%,其中检测类设备占比约 10%。前道检测类设备主要包括膜厚量测设备、 CD-SEM、套刻误差测量、宏观缺陷检测、有图形晶圆检测、无图形晶圆检测、电子束检 测等,内部占比分别为 12%/12%/9%/6%/34%/5%/12%,其中宏观缺陷检测、有图形晶圆 检测、无图形晶圆检测、电子束检测等缺陷检测占比 57%。

2.2.4、光伏:行业高速发展,光伏硅片检测设备势头良好

光伏装机量边际上升,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根据 CPIA 统计,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 机量创新高,达 175GW。预计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新兴市场拉动等有利因素的推 动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增长,预计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 270GW,乐 观情形下达到 330GW。2021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大幅提升,达 55GW,预计在 2025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 90GW,乐观情形下达到 110GW。

大尺寸硅片为未来趋势,机器视觉检测设备价值凸现。光伏组件的核心是电池片,在电池 片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如碎片、隐裂、表面污染、电极不良、划伤等缺陷,通过采用机器 视觉技术对上述缺陷进行检测可以大幅提升光伏产品的良率。另外伴随硅片制造工艺的升 级,硅片变的越来越薄,尺寸也不断扩大,这导致硅片也更容易产生破损类缺陷。硅片尺 寸变化也会促使厂商更换光伏硅片分选设备,该设备能够对光伏硅片进行自动化尺寸及缺 陷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自动分级分选的智能装备。在光伏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提 高光伏生产良率与降本增效成为新趋势。作为硅片质量控制的关键设备,光伏硅片检测分 选设备也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2.2.5、汽车:新能源汽车浪潮带动机器视觉设备放量

汽车制造成为工业机器视觉应用重要增长点。汽车制造过程复杂且程序繁多,在汽车生产 过程中使用机器视觉技术来代替人工进行检测,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及准确率,还可以 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机器视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主要应用包括汽车零配件检 测、汽车装配校验检测、汽车零配件二维码及字符识别、涂胶检测等。此外,目前国内积 极推动网联汽车发展,汽车电子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过去汽车以机械结构为主,在新能 源和智能汽车中,电子零部件的成本占比将会达到整车的一半以上,大量的雷达(激光、 厘米波、毫米波、超声波)、传感器、通信(GPS、DSRC、4G/5G)、摄像头、监控、检测、娱乐系统将会被装载在汽车之上,汽车行业对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检测设备以及智能制 造装备的需求量将不断提高。

新能源汽车快速渗透带动锂电扩产,机器视觉在锂电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安全 性要求不断提升,对锂电池要求愈发提高。电池缺陷检测的传统方法是人工测量和判断, 容易受检测人员主观意愿、情绪、视觉疲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疏漏。 因此在锂电池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机器视觉检测重要性凸显、应用增多。以方形卷绕电芯 为例,在电芯前段工序中,视觉检测主要应用于涂布的涂覆纠偏、尺寸测量,极片的表面 瑕疵检测、尺寸测量,卷绕对齐度等。

在电芯后工序中,视觉检测主要应用于裸电芯极耳 翻折检测、极耳裁切碎屑检测、极耳焊接质量检测、尺寸测量、贴胶定位,以及入壳顶盖 焊接质量检测、密封钉焊接质量检测、电芯外观检测等。在模组和 PACK 段,以视觉检测 装备为主,主要应用于底部蓝胶检测、BUSBAR 焊缝检测、侧焊缝检测、模组全尺寸检 测、PACK 检测等。

2.3、机器视觉行业两大特征:技术密集和工艺密集

2.3.1、机器视觉国产化率稳步提升

机器视觉国产化率稳步提升,高端领域仍有较大差距。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6-2021 年, 国产品牌在国内机器视觉市场渗透率由 39.0%提升至 58%,整体看国产化水平已然不低。 不过国产品牌当前仅在中低端市场具备竞争力,工业镜头、工业相机、底层软件系统等技 术壁垒高、利润率高的高端市场目前仍被国外品牌(康耐视和基恩士等)主导。

机器视觉行业集中度较低,分散程度在加剧。根据机器视觉产业联盟数据,2020 年,我 国机器视觉行业 CR5、CR10 分别为 30.1%、40.3%,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2.9%、4.3%。 我国机器视觉行业目前集中度较低且分散程度仍在加剧。行业格局分散主要系下游应用场 景差异化水平高导致。机器视觉应用包括识别、定位、测量、检测,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 子、半导体、汽车、印刷、食品加工等领域,不同行业及应用对于机器视觉应用的要求均 有较大差异。即使占比高达 52.9%的消费电子领域,由于产品(手机、手表、电池)及工 序(显示行业中的 Array、Cell、Module 制程)的不同导致应用差异也很大。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2.3.2、机器视觉行业两大特点:技术密集和工艺密集

基恩士和康耐视两大巨头占据视觉系统领先地位,国产厂商逐步发力。机器视觉中游视觉系统目前主要被基恩士和康耐视两家主导。国内奥普特、大恒图像、凌云光以代理业务起 家,通过自主研发目前在视觉系统已有所突破。奥普特推出了 SciVision 视觉系统、凌云 光推出了 VisionWARE、维视图像推出了 Visionbank。在智能视觉装备领域,由于下游应 用广泛且各应用之间差异化较大,国内各家厂商在各自擅长的细分市场均占有一定的市场 份额。行业巨头盈利水平长期维持高位,彰显行业高壁垒特性。2012-2021 年,基恩士毛利率、 息税前净利率、净利率平均值分别为 80.5%、53.7%、36.6%;康耐视毛利率、息税前净 利率、净利率平均值分别为 75.5%、28.4%、26.47%。作为全球机器视觉领域巨头,基 恩士和康耐视盈利水平长期维持高位也从侧面彰显出行业壁垒很高。机器视觉行业高壁垒 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技术研发和工艺积累,分别对应“技术密集”和“工艺密集”。

技术密集:零部件技术含量高和应用差异化程度高。机器视觉替代人眼的优势在于精度和 稳定性,这对上游部件光源、相机、镜头、软件算法提出了高性能要求。另外机器视觉下 游应用领域众多,各领域之间差异化较大,应对不同领域需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零 部件的高性能要求及不同领域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导致企业需要持续的投入研发。2021 年, 机器视觉中游主要企业 ISRAVISION、精测电子、华兴源创、天准科技、奥普特、康耐视、 凌云光研发投入占营收之比分别为 19.7%/18.9%/17.5%/17.1%/15.7%/13.0%/11.5%,均 处于较高水平。

2021 年,基恩士研发投入占营收之比仅 2.98%,一方面因为其收入体量 大,另一方面则是基恩士在部件通用化方面业内领先。2021 年,基恩士研发投入绝对值 为 12.92 亿元,同期奥普特研发投入绝对值仅为 1.37 亿元。此外,研发人员占比极高也 佐证了机器视觉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2021 年,精测电子、天准科技、奥普特、华 兴源创、凌云光、康耐视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 48.2%/41.6%/39.2%/39.0%/36.3%/25.2%。

工艺密集:反复试验,积累经验,强调对行业的 Know-how。工厂产线中,机器视觉代 替人工的方式是通过提取工序生产的关键特征,基于此建模,沉淀出特定工序的算法,这 需要光学成像和应用算法两部分相互配合。光学成像部分,不同应用场景对图像采集的信 息和质量要求不同,确定一个合适的光学成像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光源、镜头、相机等参数, 这需要反复试验摸索。应用算法方面,不同场景需要识别不同的目标并实现不同的功能, 这需要对算子参数进行调整、不同算子组合、算子并行效率优化,以及开发专用的逻辑判 断与决策算法才能最终满足应用需求。整体来看,高效、稳定的机器视觉系统除了对机器 视觉技术本身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的工艺特点、行业标准、设备成本、运 维、安全等工程约束。

丰富的 Know-how 知识库将构成机器视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应用场景对机器视觉 的应用虽有较大差异,但机器视觉的底层技术具有共通性。光学成像方面均要求相机、光 源、镜头、采集卡等硬件具备通用的高质量性能。图像处理算法方面,无论应用场景如何, 为实现图像的分析和处理,均需要完备的图像处理算子库作为基础以支持复杂的识别、检 测等应用算法设计。通过大量专属行业需求的积累,企业可以提取出其中共通的部分,化 繁为简,构建底层通用的视觉系统平台。基于通用型平台进行专用场景的开发有助于降低 开发难度、优化项目质量以及缩短开发周期。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三、强研发打造工业AI平台,加大非消费电子拓展力度

3.1、保持高研发投入,技术实力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储备充分。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 2.17 亿元,同比增长 40.38%;研发费用率为 17.15%,研发投入与增速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2021 年,公司 研发人员达 794 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达到 41.64%。未来,公司依旧会保持较高的研发 投入用于 PCB、半导体、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开拓。

积极布局上游环节,助力公司降本增效。绝大部分机器视觉系统集成商通常直接采购视觉 软件、传感器、驱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通过简单的二次开发和组装完成设备生产,不具备算法、软件以及视觉传感器和精密驱控等核心技术。公司掌握机器视觉算法、工业数据 平台、先进视觉传感器以及精密驱控技术,能够独立设计、生产工业视觉装备产品,使用 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与系统集成商存在显著差异。在核心算法这块,公司掌握了 2D 视 觉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3D 视觉算法等机器视觉算法,并自主开发了工业视 觉软件平台 ViSpec。ViSpec 可广泛用于公司各主要产品,服务于消费电子、汽车制造、 光伏半导体等各个下游行业客户。在此基础上,公司在客户场景归纳的基础上,自主开发 形成工业数据平台,帮助客户持续进行设备优化和制程优化。

公司在视觉测量、视觉检测、3D 感知、精密驱控控制等方面均处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核 心技术包括机器视觉算法、工业软件平台、先进视觉传感器及精密驱控技术,公司在视觉 测量、视觉检测、3D 感知、精密驱控控制等方向已达到行业领先。1)视觉测量装备:公 司依托国家专项开发的精密测量仪器,精度达到 0.3 微米,与国际先进产品达到同一水平。 在消费电子行业,公司的视觉测量装备成功实现对美国 DWFritz 的替代。

2)视觉检测装备:公司视觉检测装备在光伏和消费电子行业均实现了对海外产品的替代。在光伏行业,公司的光伏硅片自动检测分选装备在缺陷检测准确率与瑞士梅耶博格同类最先进产品达到同一水平,检测速度快于梅耶博格,得到隆基集团、协鑫集团等客户认可,实现对梅耶博格的国产替代。在消费电子行业,公司的手机盖板玻璃视觉检测装备在检测准确率、检测速度等方面均超过国际先进同行德国申克博士水平,成功实现进口替代。

3)智能 3D 视觉传感器:公司研发的智能 3D 视觉传感器在检测范围、检测精度和扫描频率等部分指 标上已达到或超过基恩士、康耐视同类产品。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 3D 视觉传感器已在公 司的视觉检测装备产品上实现批量应用,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替代。

4)精密驱动控制 器:公司自主研发的精密测量专用控制器是国内首款影像测量仪专用控制器,可以实现对 传感器和机械运动的综合控制和光源的精细控制。光源控制细分度达 256 级、区域控制细 分度达 6 环 8 区,达到业内最高细分度。公司的高性能多轴运动控制技术通过多轴高速精 密插补,使轨迹控制精度达到 0.5 微米,同时结合精密机械结构、高精度传感器及先进的 机器视觉算法最终在复合式高精度坐标测量仪器实现 0.3 微米的系统检测精度,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围绕机器视觉、精密光机电等领域,深入展开知识产权布局。2021 年公司新增专利申请 161 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116 项,获得专利授权 69 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37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16 项。截至 2021 年末,累计获得专利授权 174 项,其中 78 项发明专利,累 计取得 109 项软件著作权。公司深耕机器视觉领域多年,在 3C、锂电等领域已积累深厚的客户资源。公司累计服务 近 3000 家客户,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确保了前沿技术与工业实际场景的深度融合。 公司主要客户群体覆盖消费电子行业、汽车制造业、光伏半导体行业、仓储物流行业等各 领域,包括苹果公司、三星集团、富士康、欣旺达、德赛集团、博世集团、法雷奥集团、 协鑫集团、菜鸟物流等国际知名企业。

3.2、基于AI平台,平台化发展,拓品类能力强

打造工业 AI 能力平台,切入非消费电子业务。自 2017 年开始,公司致力于组织的平台 化与战略平台化。公司成立初期,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依托工业 AI 能力平台,公 司业务已从消费电子拓展到半导体及泛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领域。1)消费电子:以视觉 测量设备为主,拓展视觉缺陷检测、制程类设备。2)半导体及泛半导体:包括半导体、 PCB 和光伏三大领域,其中半导体主要集中在前道检测和量测设备,PCB 领域主要提供 激光直接成像(LDI)设备,光伏领域主要提供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

3)新能源汽车: 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检测设备和智能网联两大块。智能网联主要包括车路协同和域控制器 两大类。公司各产品业务共用一套工业视觉的技术平台,其中的机器视觉算法、工业数据 平台和精密光机电体系都是共通的,公司原先能力的积累保证了在进入新领域的时候,技 术高度依然可以得到保障。

消费电子:视觉测量类设备居于领先水平,拓展视觉检测、制程类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 公司主要为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提供视觉测量、检测、制程类产品,服务于苹果、三星、 富士康等客户。公司视觉测量类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21 年开始全面推进视觉装备 研发及已研发的视觉制程装备推向市场。2021 年,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收入为 6.35 亿元, 同比下降 25.29%,主要受消费电子大客户采购设备的大小年周期影响。未来,伴随消费 电子类产品对精度要求持续提升,高端检测和量测装备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PCB:推出 LDI 激光成像设备,在研缺陷检测等产品。2020 年底,公司正式推出 LDI 激 光直接成像设备。2021 年,LDI 激光成像设备实现营收 6683 万元。LDI 激光成像设备用 于 PCB 工艺中的曝光工序,用激光扫描的方法直接将图像在 PCB 上成像,省去传统曝光 过程中的底片工序,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减少了因底片涨缩引发的偏差,图像更精细。伴 随设备成本的下降,LDI 设备在中高端 PCB 产品制造中渗透率不断提升。未来,随着全 球 PCB 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国产 LDI 设备有望加速实现对行业内传统曝光设备以及对进 口 LDI 设备的替代,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公司 LDI 产品有望受益于市场规模增长。公 司未来会继续提升 LDI 产品技术指标、完善功能、扩宽应用场景,同时面向 PCB 缺陷检 测的 AVI 设备开始进入客户小批量试用阶段,另外还有更多的新产品在研发中。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光伏: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快速放量。2018 年,公司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研发成功 并实现销售。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主要用于对硅片中瑕疵特征进行高效、高识别率识别 与提取,提升硅片良率。2018-2021 年,公司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营收由 441.03 万元 增至 2.54 亿元(已剔除 MueTec 并表收入),营收复合增速为 286.23%,实现高速增长。 公司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已获得协鑫、隆基等头部客户的认可,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为奥 特维。公司目前正在研发新一代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提升检测速度、稳定性及可靠性, 夯实该产品竞争力。根据 CPIA 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光伏组件产量达 182GW,同比增 长 46.1%。作为硅片质量控制的关键设备,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未来将继续保持良好的 发展势头。

半导体:收购 MueTec 布局前道晶圆量测&检测设备,参股矽行半导体瞄准半导体高端装 备。2021 年 5 月,公司完成对德国 MueTec 公司 100%股权的收购。MueTec 主要面向半 导体前道晶圆环节,具备成熟的产品提下,可实现晶圆的 OCD(关键尺寸测量)、Overlay (套刻)等尺寸测量,以及晶圆的宏观和微观缺陷检测。公司收购 MueTec 后将加强中国 市场推广,积极推进 MueTec 产品线技术升级,以覆盖 55nm、28nm 等工艺节点,加快 半导体前道晶圆领域量测&检测设备的国产替代。作为对 MueTec 产品线的补充,2021 年 10 月,公司与关联方投资苏州矽行半导体,瞄准半导体高端准备领域对相关关键零部件 开展研发。

新能源汽车: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检测装备和智能网联两大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检测 装备领域,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电气化的关键零部件,如汽车热管理系统 及子模块、汽车悬架系统及子模块,各类汽车电子系统及子模块等,提供完整的智能解决 方案交钥匙工程,包含智能车间、高端智能产线、高端智能检测组装专机装备。在智能网 联领域,公司布局了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车路协同方案、AI 边缘计算平台等产品线。2021 年公司汽车业务收入达到 2.2 亿元,同比增长 423%。

3.3、切入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市场,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深耕智能网联领域,布局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车路协同方案、AI 边缘计算平台等产品线。 公司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基于边缘计算芯片研发,应用于国内众多头部自动驾驶公司的无人 物流车、无人出租车、无人巴士、无人工程车等车辆的前装和后装;公司车路协同方案基 于边缘计算 MEC 研发,提供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全息路口解决方案,应用于多个国家级智 能网联示范区;公司在 2021 年成为英伟达 Jetson 产品线解决方案金牌合作伙伴,基于英 伟达的嵌入式 GPU 打造 AI 边缘计算平台,深度应用于智能网联领域的各种场景。 汽车智能化对传统电气系统提出挑战,域控制器为当前最佳解决方案。

天准科技:视觉装备平台型企业,软件赋能设备助力多领域拓展(天准科技产品)

汽车智能化背景下, 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升,电子控制单元(ECU)数量激增,一些高端车型的 ECU 数量 已经破百。愈发复杂的电子线路使得数据处理以及网络安全的优化成为难题,用一个或几 个“大脑”来操控全车的 ECU 与传感器正逐渐成为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公认的未来,以域 为单位的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 Unit,DCU)采用集成化架构是当前最佳的解决方 案。将 ECU 集中化,车辆通信线束将大幅减少,也会带动整车零部件成本的下降。随着未来整车电子电器架构的演化,域控制器将会越来越强大。目前域控制器主要细分为动力 域(安全)、底盘域(车辆运动)、座舱域/智能信息域(娱乐信息)、自动驾驶域(辅助驾 驶)和车身域(车身电子),其中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是发展重点。

域控制器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根据麦肯锡数据,2020 年全球汽车各“域”相关控制器市 场规模约为 920 亿美元,预计到 2025/2030 年将分别达到 1280/1560 亿美元,其中自动 驾驶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规模在 2025/2030 年将有望分别达到 520/710 亿美元,占整 体之比分别为 40.63%/45.51%。

与头部智能驾驶芯片供应商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推出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国产化方案。 2022 年 6 月 19 日,公司与地平线正式达成深度合作,成为征程 5 芯片硬件 IDH 合作伙 伴之一。地平线是智能驾驶芯片的先行者,是国内唯一实现乘用车量产定点的百 TOPS 算 力级别的车规级 AI 芯片供应商。地平线征程 5 芯片已获得比亚迪、上汽集团、一汽红旗、 自游家汽车等多家主流车企量产合作项目。作为地平线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与地平线将 主要围绕高级别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大交通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产品的深度合作,为智 能汽车行业提供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舱驾一体中央计算控制器解决方案。

2022 年 8 月, 公司正式推出基于地平线征程 5 芯片的汽车域控制器量产标准参考方案 TADC-D52,该域 控 制 器 专 为 自 动 驾 驶 车 辆 设 计 , 搭 载 2 颗征程 5 芯 片 , 核 心 算 力 达 到 100KDMIPS 256TOPS,具备多传感器感知、规划、预测、决策等计算能力。TADC-D52 域控制器分风冷版和水冷板两个型号,该产品已率先实现全线国产化,满足高级别自动驾 驶大规模应用落地需求,据天准科技官方公众号预计 2022 年第三季度会实现大批量出货。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1日 上午10:59
下一篇 2022年11月21日 上午11:13

相关推荐